六月底的鹭岛海风浩荡,五缘湾畔帆影点点,17名港澳台青年学子立于船首,驭浪前行。这是我校“逐海图强”帆船运动赋能港澳台学子国情教育实践队的身影。他们以帆为笔,以海为卷,组织开展了为期4天的活动,项目以“知-情-行”为经纬,构建立体浸润式国情教育、中华文化认同之旅,一段联结历史血脉与蔚蓝未来的心灵航程在此启锚。
知海明源,文化根脉深植于心
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时光仿佛倒流千年。学子们屏息凝神、驻足观看那些跨越沧桑而来的陶瓷、古船构件与异域钱币。每一件斑驳的“海丝遗珍”像是跃动的历史密码,诉说着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繁华盛景与万国梯航的壮阔图景。商贾云集、货通天下、文明交融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烙印下泉州作为“海丝”重要起点城市的文化基因。
在集美陈嘉庚纪念馆,“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八个大字如丰碑矗立。陈嘉庚先生毁家纾难、倾资兴学的赤子丹心,他那句“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铿锵誓言,直抵心灵。学子们从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中,真切感悟到海外侨胞与祖国母亲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深沉大爱,以及他们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倾注的满腔热血与不朽功勋。
在我校位于思明区的世界船模文化博物馆,从古老的福船到现代的万吨巨轮、科考船,形态各异的船舶模型与详实史料,如同一条条纽带,串联起人类探索海洋、征服波涛的壮阔史诗。实践队学子们聆听讲解,仿佛置身于航海家劈波斩浪的征程,学习“海丝节”技艺,“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的文化根脉深深植入心田。
情系家国,赤子情怀澎湃如潮
踏上翔安区大嶝岛这片英雄的土地,“英雄三岛”的称号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昔日的炮战遗迹犹存,弹痕累累的墙壁、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及民兵们用简陋武器浴血奋战、保卫家园的感人故事,震撼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灵。站在海岸边,惊涛拍岸,仿佛回响着历史的呐喊。此情此景“祖国统一”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海峡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坚定信念。
赤子情怀更在行动中传递温暖、凝结纽带。实践队与翔安区大嶝中心小学开展“大手牵小手”海洋特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海洋科普讲堂《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史》,讲述从“刳木为舟”的远古起源到汉代楼船,再到宋元福船乘风破浪、远涉重洋的壮举。帆船科技航模搭建课堂上,实践队学子们耐心地指导小朋友们辨认船模部件、理解帆船的基本结构和航行原理,锻炼了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更在协作创造的过程中,传递着“同舟共济”的精神。
扬帆共行,实践淬炼蓝色气概
在厦门大学,实践队聆听独臂航海家徐京坤讲述他驾驶无动力帆船环球航行的惊心动魄之旅。风暴中的坚守、孤寂中的信念、挑战极限的勇气,是一曲关于梦想、坚持与征服海洋的生命赞歌。他的事迹为学子们点燃了心中的航海梦想之火,让他们深知勇气与坚持的力量。
在五缘湾帆船港,实践队学子们登船扬帆,在教练指导下学习帆船操作。每一个指令的传递、每一次默契的配合,都是团队精神最直观、最鲜活的诠释。海风中,那一个个奋力拉紧帆索、专注协作的身影,成为青春最动人的剪影。这劈波斩浪的实践,是对海洋的敬畏、向往与征服,是“逐海图强”蓝色情怀,是包含航海知识、环保意识、冒险精神、协作能力的综合“蓝色素养”,青春的海洋之歌奏出澎湃的乐章。
扬帆竞发处,心潮共澎湃。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逐海图强”实践队用行动昭示,当蔚蓝的帆影载动文化乡愁,当历史的海风激荡年轻心灵,那份对民族根脉的深切认同便如破浪之舟,载着所有中华儿女驶向“美美与共”的精神家园。这帆影所至,是两岸四地青年心中永不迷航的星辰大海。
《逐海图强:帆船运动赋能港澳台学子国情教育实践》项目依托我校已立项教育部2025年港澳台学生国情项目、教育部202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海洋蓝”学生身心素质训练基地建设,以帆船运动赋能港澳台学子国情教育,激发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共鸣。通过帆船运动这一独特的纽带,让中华文化在港澳台青年心中生根发芽,为促进两岸及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贡献力量 。